在一个更广大的计划里

时间:2022-10-30 09:20:04 来源:网友投稿

如果为已经过去的2006年寻找一个一以贯之的关键词,非“和谐”莫属。“和谐”理念如风行水上,那些蹲踞在“和谐”对立面的现象就显得分外突兀,催人改进。

“发展是硬道理”,这一简单而生硬的官方表述终于遭遇迟来的追问——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?人们抛弃了对发展的单向度理解,还概念以丰满;面对诸多新闻旧事,终于认识到一个值得追求的发展绝不会像竞技体育一样,单单意味着更高更快与更强。

另一方面,1980年代末以来,当公众的生存场景被“稳定压倒一切”的政治讲述所笼罩,时代大潮下几经分流的人文知识分子,始终未能为社会提供一种精神资源和话语策略,使被挟持的公众得以摆脱沉重的无奈感。这种无力与无奈,使虚无与冷漠迅速成为我们的时代特征。因此随着“和谐”理念的风行,一种最简单的拆字游戏式的解释也广为流布:“禾”“口”为“和”,就是人人有饭吃;“言”“皆”为“谐”,就是人人有话说。显然,人们想说的,是没有被“硬道理”“压倒”的话。理念应时而生,对理念的诠释更是如此。

只有和谐,才可持续。世界已不复是“四海翻腾云水怒,五洲震荡风雷激”,多少事,不能急;可持续发展,一万年不久,不争一朝一夕,没有理由不把我们的事业放在一个更广大的计划里。一届任期应如何?十年规划怎行事?不求速成,不求当世显效,薪尽火可传,寄托长远。只有身处一个更广大的计划里,民众才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:吾国可保30年增长之奇迹,可保300年之繁荣乎?“和谐”,只是心有所信后的一种生存状态,尚需寻求缔造与保障中国社会和谐的精神资源与信仰根基。

有所信仰,才能不被短视所伤,抵制不计手段只求目的的便宜法门的诱惑。这是对社会整体上的伤害,所得远难与所失相抵。志存云上,而在泥中行路,不惮芜杂,不避琐碎,吾邦维新,实无捷径可寻。

20余年改革的成功经验就是,想通哪些做哪些,不求全盘想清才行动,而是立即投入改变,在行动中思考那些尚未想清楚的部分,是否可行?何时施行?还是仅属于某国某族囿于一隅之特例,只能被搁置在博物馆的展示架上?果真“东海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。西海有圣人出焉,此心同也,此理同也”,则变革的行动但从朝夕做起,不苟且,不推诿。

知而不行,不是真知,比之不知而不行者,恶劣犹甚。无他故,利益分化使然。所谓重建改革的共识,事关利益调整,自然不难出现“人人有话说”的场面,但意见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表达,才是关键,这应该是一个平等博弈的过程,而不是民主集中制的程序。

旧岁将尽之际,国务院副总理吴仪12月14日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会上说,多年来,中国在国家领导制度、选举制度、立法制度、决策制度、司法制度、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,保证人民行使民主选举、民主决策、民主管理、民主监督的权力。

展望未来5年,她说,中国将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,加快政府职能转变,建立法治型、责任型、服务型政府,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,加强政府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,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。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,重视国际人权公约在促进人权方面的积极作用。到2005年,中国已参加21项国际人权公约,并采取多种措施认真履行公约义务。

吴仪的发言对象不只是与会的美方代表,更是面向国内民众,使13亿民众认清国家发展的方向,晓得什么是大势所趋,莫之能御,对前途充满信心。

今日环球之格局,除了那种可以把暴君连同那里的人民一起炸死的价值观之外,尤其亚非各国,尚有望于吾邦,希翼于中华文明的创新,能够提供一种言行一致、知行合一、内外无别、文化平等的既有担当而又温存有礼的哲学。这无疑是一道窄门,但也只有穿过这道窄门,国家的崛起与民族的复兴,才真正可期。

没有理由不认为,中国的变革处在一个更广大的计划里。因此凡事忍耐,人间正道是沧桑,在法律的框架内维护合法权益,不伤害别人,不伤害自己;凡事包容,不妄下论断,为人与事的进步和改良预留空间;凡事相信,相信东海之大,不弃涓流,相信公理不废,相信每一个善意的承诺必将践履;凡事盼望,唯希望常在,故君子虽百经磨砺,犹能自强不息。

推荐访问:计划